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席文化自身蕴含的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并体现在人们的居住形式、行为方式、礼仪习惯上。席文化作为起源于中国、发展在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其在丰富中国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跟随小编的文字,了解一下源远流长的席文化历史吧。
席在古代虽属家具,但在重礼仪、尚礼器的时代,它是具有礼器属性的,席在礼仪中是不可或缺的。西周时期,从天子诸侯的朝觐封侯、祭天祭祖等重大活动,到士庶的婚丧、讲学以及日常起居,都要在席上进行。隆重的朝仪,士大夫须脱履脱袜,赤足登席。统治者根据席子的大小、花纹、摆设位置等制定了不同身份等级的用席规矩。
席文化历史深厚,源远流长,关于“席”的史书记载最早出现于《壹是纪失》中提及的“神农作席荐”,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席的编织与加工就已经得到发展。位于浙江杭州的跨湖桥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席状编织物“帆席”更是得到佐证,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属河姆渡文化)出土的芦苇席残片距今也有7000年历史。
《周礼·春官·司几筵》有五席、五几之说,五席分别为莞席、缫席、次席、蒲席和熊席。莞席,是用莞草编织的席。缫席(又名藻席),也是一种草席,是用蒲草染色编成花纹,或是以五彩丝线夹于蒲草之中而编成的五彩花纹之席。次席,是以桃枝竹编织的席。蒲席,是用蒲草编成的席。熊席,用熊(兽)皮制作,供皇室使用。
席是古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或陈设在王侯宅院的睡榻前,或舒展于农家小院的摇椅上,或静卧在文人墨客的案几旁,贤人隐士的茶座边……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围绕“席”展开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由此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居住方式——“席居”。因中原长草,发明了“席”,江南生竹,发明了“筵”,“筵”上铺“席”,故“席居”又被称为“筵席”。这是由“地面”为重心的平面起居方式形成的生活文化制度。
牛皮席古时是巴蜀(今四川、重庆等地)进贡皇帝的贡品,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牛皮凉席,《本草纲目•兽部》有记载:“水牛皮,安中益气,消水肿,除湿气。”在历史的长河里,牛皮席以川渝地区为根据地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牛皮席现已成为具有四川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的家居用品,是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据传,秦始皇时代,徐福率童男女东渡,止住日本,在岛上耕作、繁衍、种草织席。这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在日本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约公元8世纪),蔺草由中国和日本的僧人从明州传入日本,包括手工席机、编织材料与使用方法。延续至今日本人的席机已有所变化,但日本席居生活的影子还随处可见。
夏清侯:竹席的别称,出处:南唐宗室宜春王李从谦仿《下邳侯革华传》作《夏清侯传》,以竹席拟人,因其能祛暑热,故封为夏清侯。见宋陶谷《清异录.陈设》。
(内容根据文献及网络资料整理)
结束
2024凉席行业质量标准建设示范企业表彰